【吉祥瑞兽·非遗传承】 布老虎是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的瑰宝,兼具审美价值与文化寓意。其造型威猛又憨态可掬,以绸布为身,彩线绣纹,填充艾草或棉絮,既是孩童的护身玩偶,也是镇宅纳福的祥瑞象征。
【虎形避五毒·威武佑平安】 民间认为老虎能驱邪避灾,尤其端午时节"虎形避五毒"的习俗广为流传。布老虎以昂扬之姿震慑蛇、蝎等毒虫,寓意护佑安康;"虎威助登科"则寄托了如虎添翼、前程似锦的美好祝愿。
【福寿长须·岁岁平安】 虎额绣"王"字显威仪,长须飘逸象征福寿绵长,周身点缀吉祥纹样,传递"平安常在"的朴素愿景。每一针一线皆凝聚匠心,既是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,亦是世代相传的情感载体。
【夸张可爱·憨态可掬】 造型夸张又可爱,色彩鲜艳得不得了!一般都是用布料、彩线这些材料,经过裁剪、刺绣、填充等工序精心制作出来的。每一只布老虎都像是被赋予了灵魂,眼睛炯炯有神,仿佛在守护着一方安宁。
【百虎之王·力量与祥瑞】中国自古视虎为百兽之王,象征勇猛、力量与祥瑞。布老虎的起源与远古虎图腾崇拜息息相关,尤其在农耕社会中,人们相信虎能驱赶灾厄、护佑孩童平安。

关于布老虎

布老虎是一种古代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玩具,它品种繁多,流传广泛,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。在中国人心里,老虎是驱邪避灾、平安吉祥的象征,而且还能保护财富。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,因此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。

布老虎以双头虎枕为多见,是崇虎习俗在民俗中的表现形式,其中蕴含着 深厚的文化内涵。双头虎枕是一个象征阴阳相合的母体,可以祛灾,保护 娃娃的平安。而单头虎、直卧虎等则是作为全家保护神的镇宅图腾虎类型。

这些风格各异的老虎造型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,它们都是以夸张、变形为基础,用不同的方式对老虎的外形进行处理,而这一特点也融入了民间布老虎的身上。由于我国各地区、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,必然会带来不同的地方特色,但不论形态上怎样变化,民间布老虎遵循着夸张变形这一基本特征。不同地区、不同的风俗习惯便会形成千姿百态、造型各异的布老虎。

历史渊源

追根溯源,布老虎起源于虎图腾崇拜。原始社会,风雷闪电,猛兽出没,人类自身的脆弱,强大的老虎被人们看作是世界上的强者。而老虎不仅勇猛无敌,而且对自己的幼崽特别保护,民间有“虎毒不食子“的说法。因此,人们把虎作为生命保护神和繁衍生育之神。虎崇拜最早源于伏羲时期,著名民族学家刘尧汉在《中国文明源头新探》一书中讲到:“伏羲本为虎图腾,秦汉”以后有史学家以龙为真命天子的思想。由此可见虎图腾源自伏羲并早于龙图腾。

布老虎的最早形状已无从考究,但它的出现都是与我国民间所流传的某些习 俗紧密相联的。在工业生产较为发达的今天,人们依旧喜爱手工缝制的布老 虎,因为在它的身上,不仅体现着中国妇女特有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才智,更 多的则是老一辈对新一代的期望与祝福。从一针针、一线线的缝制中,将满 腔的爱意缝入其中。民间布老虎没有统一的规格式样,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因 手头材料的不同,随自己的审美观念创造出了形态迥异的布老虎。

相关传说

1

太昊陵之所以广泛流传布老虎且经久不衰,源于一个美妙的传说。相传,在上古时代,由于“天塌地陷,人间只剩下伏羲、女娲兄妹二人。为繁衍人类,二人就各自去寻找配偶。因遍寻无人,便以滚磨为媒。女娲羞于见兄,遂扮成老虎,以草帽遮面,与其兄成婚,使华夏民族衍续下来。所以,布老虎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装饰品、:吉祥物和玩具,它反映了华夏子孙对人祖伏羲、女娲的怀念与敬仰,是早期人类繁衍崇拜的物化和象征。后来,女子结婚时头上要顶红盖头,就是由此演变而来。

2

在很久很久以前,在一座风景秀丽的山上长满了桃树看管这片桃林的是兄弟俩,名叫神茶和郁垒,两人力大无比,技艺高强。为了管好这片桃林,兄弟俩驯服了山上的虎群,命令它们守卫着桃林。通过兄弟俩的辛勤劳动,桃树长得枝繁叶茂,眼着着就要迎来丰收的一年桃子即将成熟的消息引来了一群恶鬼,它们冲上山来企图用武力抢夺别人的劳动果实。兄弟俩指挥着群虎与群鬼拼杀在一起,哥哥用桃木棍将鬼击倒,弟弟用苇绳将鬼绑住。打翻一个,捆住一个;捆住一个,虎便吃掉一个!不一会儿就消灭了大部分的恶鬼,剩下的恶鬼见势不妙,狼狈逃去。战斗胜利了,神茶、郁垒的名字传遍了人间。后来世人便将神茶、郁垒尊为门神,老虎的名气也随之大振,成为百兽之王、恶鬼的克星。